![]() |
「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」電子通訊(第一期) |
我們的誕生 關注到近年世界各地因氣候變化、生態環境破壞等原因,導致自然或人為 災難越見頻繁,「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」於2014年8月20日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正式成立,致力提升社會各界應對潛在災難風險的 能力及公眾的防災意識,期望長遠讓香港成為本地、區內以至國際防災應變培訓重地。 中心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牽頭,聯同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開展為期五 年的項目,通過培訓及社區宣傳教育活動,提升醫護人員、非政府機構人士、教師及公眾應對災難及大型危機的知識及能力。此外,教研中心將提供一個網上平台, 除了結集各方專業人員共同探討災害風險管理相關議題;研究及倡議相關政策檢討外,亦會建立「專業人員名冊」讓政府及其他相關團體在危機發生時,能有效 及迅速動用擁有相關經驗及資質的人員協助救援。 |
![]() |
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將致力透過五個專業領域,從個人、體制及政策層面帶來的轉變,引領香港社區有效協調並迅速地回應災難,最大程度保全生命及減低苦難。 |
我們的關注 |
另一科學研究則回顧了1980至2007年期間共215宗人踩人事故,並總結出數個與人員傷亡數字相關的 因素。研究結果顯示,在發展中國家、戶外舉辦或採取單向人群流動的活動;或活動涉及體育、宗教、音樂或政治範疇,都會增加事故的死亡數字。惜由於研究方法 受限,相關致災因素多不能作調整或進一步分析。 時至今日,香港市民可能已習慣了不管在尖沙咀、銅鑼灣還是中環倒數,都會看見醫療輔助隊、香港聖約翰救傷 隊或香港紅十字會人員在現場隨時為有需要市民進行治理;而民安隊人員則在現場維持秩序及人流。其實,這些防護性措施都在1993年蘭桂坊事件發生後,汲取 慘痛教訓並換取得來的。然而,22年後的今天在上海再次發生人踩人事件,警惕我們生命安全並非必然。災難應對策略及措施需要不斷作出回顧、評估並更 新。畢竟,日新月異的災難風險和威脅只會為那些準備不足的人帶來“驚喜”。 |
研討會邀得曾經在前線提供協助的專業救援醫護人員,分享他們在利比里亞為當地居民提供醫療和心理支援的知識與經驗。其中一個重點提出了「心 理支援」如何在病毒應變計劃裡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- 恐懼令當地人對疫情有更高警惕,但過份的恐懼與群眾對病毒的不理解,導致了誤解和歧視,阻礙了防疫工作。心理支援能正面引導並宣傳正確的防疫知識,減輕恐 懼心理並消除社區歧視,達到防疫的目的。 另外一個焦點是討論如何為社區醫護人員提供合適裝備及足夠保護,會上除了利用短片讓人員熟悉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及卸除方法外,亦通過專家 小組討論,總結了幾項最重要及有效的防護措施,包括以TOCC機制(即醫師詢問旅遊史Travel history、職業別Occupation、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)作為早期檢測工具;黏膜保護和保持手部衛生;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裝備,以及保持環境衛生。 主持在研討會完結前,呼籲與會者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對抗這場人道主義危機。儘管面對著高致命性的疾病風險和危機,當地社區並沒有絲毫退縮,加上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支援,日以繼夜的拯救生命並維護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尊嚴。這一切都值得香港社會各階層以實際行動去尊重及支持。 |
事實上香港的安全程度可能未如大家所想。引用2007年出版的科學期刊4, 香港和澳門在下一個世紀被超過2米高海浪度衝襲的概率約10%,風險主要來自沿馬尼拉海溝地區的相關災難(如地震等)。當評估預計香港將會受到顯著海嘯風 險(海嘯較正常潮面高度超出0.5米以上)威脅時,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或信息公告,預計海嘯衝襲時間(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- ETA)會在3小時以內5。 其實國際以及地區上發起的災難防護合作及行動,一直默默地保護著我們的安全。其中位於夏威夷檀香山的國際海嘯信息中心(ITIC)6,於196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(IOC)成立,負責監察和評估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的運作和效能,協助建立新的警報系統,並按地區定期舉辦跨國演習活動。 香港位處太平洋海嘯警報及減災系統(PTWS)範圍內,政府代表團一向積極參與兩年一度的「太平洋海 嘯演習」。今年的演習於2月2-6日舉行,主辦方模擬發出海嘯信息公告,參與地區(包括香港)會利用這些信息來進行風險評估,並按評估結果擬定應對行動; 演習活動亦同時測試香港現有的應急預案7,是否有效在災難來臨時啟動及執行。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災難之一,2004年海嘯在多國奪去了超過22萬人的生命。如1993年 香港蘭桂坊事故一樣,不幸的災難事件突出了公眾意識提升、及預警系統建立的的重要和迫切性。2004年海嘯將全球焦點從“救災”轉移到“降低災難風險” 上,人們開始意識到“預防勝於治療”,海嘯預警系統亦開始拓展到全球,包括印度洋、加勒比海、太平洋和地中海。 無論是在香港、印尼、太平洋地區或世界上任何地方,人類在面對不熟悉的災難時往往表現出最脆弱的一面,因 此我們更該認真正視災難防護及應變的重要性。這將會是一場持久戰,過程中需要投放大量的精神和時間;作為負責任的公民,讓我們都投入一份力量,共同建 設一個更安全的香港。 |
去年12月6日,香港災難醫療學會召開了一次「海事災難座談會」,並邀請了相關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(包括香港警務處,消防處,政府飛行服務 隊及醫療輔助隊等)共同探討現行海事災難應變計劃的有效性,分享經驗和見解,並就如何提升有關計劃提出建議,期望進一步確保航海使用者的安全。 |
1 Mr. Justice Bokhary: The Lan Kwai Fong Disaster on January 1, 1993: Final Report, 1993 (363.3497 INT) |
OUR PARTNERS 合作伙伴 |
誠邀參與! |
FUNDED BY 捐助機構 |
加入我們 “Be Part of this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arian 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” |
聯繫我們 「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」 地址: 香港仔黃竹坑道99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9樓901室 電話:2871 8507 傳真 : 2296 4628 電郵:[email protected] |
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我們的郵件,請電郵致 [email protected] 編輯委員會 主席 成員 |